查看原文
其他

《百问百答说范蠡》07:范蠡别号陶朱公,为何成了富商代名词

夏廷献 文化影响力 2022-03-29

【编者按】为了更好地弘扬范蠡文化,“文化影响力”微信公众平台决定开设“蠡学研究”专栏,把最好的范蠡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。

    范蠡(约前520年-前446年),字少伯,春秋楚国宛(今河南南阳)人,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、外交家、教育家、经济学家、实业家。他事越二十余年,助勾践兴越灭吴。功成之后,辞官经商,成为亿万富翁,民间尊其为财神、商圣。他三散千金,资助穷人,又是中华慈善鼻祖。他“忠以为国,智以保身,商以致富,成名天下”,几近完人。

    南阳籍在京文化学者夏廷献先生,自1992年开始研究范蠡,先后在《人民日报》《解放军报》等报刊发表系列文章。1994年7月在《新剧本》发表六幕历史剧本《商圣范蠡》,是把范蠡冠以“商圣“头衔的第一人。 

   《百问百答说范蠡》是夏先生1992至2018年研究成果的汇集。该书分条析理,旁征博引,古为今用,对我们全面了解范蠡文化大有裨益。征得先生同意,本号“蠡学研究”专栏近期将连载该书,以飨读者。


   《百问百答说范蠡》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,采用“问题式”文体——百问百答,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、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,阐述了范蠡的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哲学、外交、教育、商业、经营等光辉思想,探讨了姜子牙、百里奚、管仲、老子、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,在与文种、伍子胥、孙武、子贡、白圭、吕不韦、张良、刘基、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,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,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,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。是用“准学术”方法研究历史人物、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。


   百问百答题说范蠡,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。






夏廷献《百问百答说范蠡》07——



 范蠡别号陶朱公为何成了富商代名词



“范蠡三徙,成名于天下。”(司马迁语)


范蠡从越国到齐经商后,改姓名为“鸱夷子皮”,至陶地之后,自号“朱公”,因住在陶,人称“陶朱公”《辞海》(1999年版)。《史记•货殖列传》说:“陶天下之中。”春秋末范蠡居此贸易,三致千金,号陶朱公。《辞海》1268页为词条“陶猗”释义说:指古代富人陶朱公(范蠡)和猗顿。陶朱公以治产致富,猗顿以制盐起家。见《史记•货殖列传》。后泛指富人。《抱朴子•擢才》:“结绿玄黎,非陶猗不能市也。”结绿、玄黎,皆宝玉名。


猗顿是在范蠡资助下致富的,猗顿是范蠡的学徒或曰弟子,所以用“陶猗”称“富商”并不确切,也就没有叫响。《辞海》1269页为词条“陶朱公”释义说: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。后世用以称富商。



为何用范蠡的别号“陶朱公”称富商,大概是因为“陶朱公”:

财富多——“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”;
威望高——“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”;
声誉好——“此所谓富好行其德也”;
牌子响——民间把陶朱公当财神爷敬奉。

社会生活中,称呼某位商人为“陶朱公”,一是“恭维”——赞扬这位商人有能力、有智慧、有办法,使自己的财富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很高水平;二是“期望”——希冀这位商人能像范蠡那样“富行其德”,用信息和金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。

自然,富商也乐意别人称其为“陶朱公”——一个延绵了两千多年被社会大众认可和羡慕、象征富贵和高尚的美称。

范蠡的别号“陶朱公”成为“富商”的代名词之后,衍生了“陶朱事业”、“陶朱精神”、“陶朱作风”、“陶朱遗风”、“陶朱遗韵”等一系列渗透着商业文化底蕴的美好名词。

可以说,“陶朱”是范蠡经营管理了30多年、含金量很大的无形资产,具有商界典范、坐标、符号的深刻含义,已经成为中国商人的金字品牌。

当今商界,应当把这个金字招牌充分利用起来,为繁荣经济、振兴中华服务。


在某些地方,也有单用一个“陶”字来代表“陶朱公”。例如,北京首都钢铁公司大院内,有一座迎宾楼名叫“陶楼”,首钢负责人介绍说是为了纪念陶朱公范蠡。意在表明首钢人也要像当年的陶朱公那样,把生意做大做强,打到世界去。由此可见,“陶朱”已经成为努力拼搏精神的代名词。看来首钢的决策者很有历史文化底蕴,在企业文化中注入陶朱公的思想,很有见地。范蠡当年在陶地经营五畜贩牛贩马时,到过今日北京和更北的地方,有没有在今日首钢地方住过店歇过脚,史料没有记载。首钢人这么做,很值得范蠡生活过多年的其他地方的人思考和学习。
夏廷献先生所著部分图书


上期回顾

《百问百答说范蠡》序:范蠡研究的先行者

《百问百答说范蠡》06:范蠡经商后为何改名为鸱夷子皮

不要私存,放到圈子里,点个在看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